公共管理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党群工作  本科教育  研究生(MPA)教育  学科科研  学团工作  师资队伍  人事人才  国际交流  校友之家  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  首页  新闻通知  师资队伍  招生信息  教学培养  学位管理  学员活动  校友之家  教学改革工程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科研  党建之窗  学生园地  常用文件  校友园地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公益慈善学院简介 
 学院简史 
 学院领导 
 组织结构 
 专业设置 
 公益慈善学院 
 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 
   
专家观点|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新时代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为例
2019-06-25 17:53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于秀琴,赵书亮,杜世纯    (点击: )

      

摘 要:依据新时代对高校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探 索 高 校 新 使 命、新 思 想、新 征 程、新作为的发展特色,构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新时代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模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提出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概念,系统地探索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研究对象以及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 培养体系,为教育部新设置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

      

关键词: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018年 9 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对当下教育提出更高的要 求,并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9 月17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 教育全面 提 高 人 才 培 养 能 力 的 意 见》,提 出 高 等 学校必须 主 动 适 应 国 家 战略 发 展 新 需 求 和世界 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 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新时代教育 发展的前沿地位。

      

一、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内涵

(一)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概念界定

1.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指人们直接或间接 地为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而从事的公共利益活动。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界定,公益事业可分为救助灾害、 救济贫困、辅助残疾人等困难社会群体和个人的 活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 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无论政府、企业、慈善组织都可从事这些事业。

2.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指通过慈善组织和 机构的募捐或倡导社会志愿者将民间的人力、物 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聚集起来,重新组织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来安老助孤、救弱济贫、赈灾 安危,是一种对社会福利资源重新分配的无偿的公益行为。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上讲,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补充体系, 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公益慈慈善事业管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就是对参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组织进行文化理念构建,组织目标设计、活动及项目运作,科学决策、评估监督、创新发展等系统管理,旨在促进公益慈善事业高效发展,并能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 益慈善产品。

      

(二)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界定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把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就是高等学校在新时代特色背景下依据公益慈善组 织 岗位胜任力的要求,设置德育、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等体系,并以 能 力 提 升 为 核 心进行系统培 养,达到一定标准获得学历学位的系列教育总和。 其中,德育 的 目 的 是 培养学生对国内、国际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使命感。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具有创新性、复合式、应用性特点。为此,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 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如下:具备新时代特色的公益慈善文化、理念、行为习惯,落实德美劳的教育要求;具备新时代特色的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知识创新体系,落实的教育要求;具备新时代公益慈善组织、项目管理等能力体系,落实智体的教育要求。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三)与本科层次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相近专业的区别

1· 与社会 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区别。社会学本科专业是 一 门 紧 扣时代 脉 搏的 社 会 科 学专业,研究范围从微观即身边的家庭、学校、企 业,到宏观 国 家 乃 至 国 际 社会 等,有专门的研究方法,探索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社 会 发 展 的规律。该专业培养具备社会思想史和社会文 化等修养体系,较全面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学理论 知识体系,较熟练的现代社会调查技能和多角度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规划、项目开发与预测、 政策研究与 评 估 等 能 力 体 系,能 在 社 会 团 体、社 会服务机构,以 及 政 府、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 岗位工作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具有突出的社会问 题分析和社会治理政策研究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学的一个应用专业。 该专业是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及人文修养体系构建为目的;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 法;以哲学、社会学、心 理 学、医学 等为理 论 知 识 体 系;为求助人提供专业 服务能 力,解决与 环 境 互 动过程中 所 产 生 的 各 种 问 题,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等能力 体系,能在民 政、劳动、社 会 保 障 和 卫 生 部 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等高水平专门人才,突 出社会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能力。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与社会学、社会 工作本科专业的最大区别就是凸显公共管理能力,即公益 慈 善 组 织 能力、项 目 管 理 能 力 以 及 筹 款能力等。这 三个 专 业 培 养 人 才 的 目 标 基 本 是 一致的,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促 进社会和谐,推动全球社会进步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所以,这三个专 业 各 有 优 势,互 相 补 充 完 善,但难以相互代替。

2.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等本科专业的区别。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属于管理门类下的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1]具有管理学基础和公共管理学科特色,强 调 管 理 学、政 治 学、法 学、经 济 学、社会学、哲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

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都是培养较高人文以及公共精神的修养体系;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 学 等 学 科 的 知 识 体 系 和 创 新 思 维;培养学生对当前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人财物信息 资源的领导 能 力,决 策 和 政 策 分 析、组织 沟 通 与 协调等能 力 体 系。主 要 是 为 政 府 部 门 和 非 政 府 机构以及企 事 业 单 位 的 行 政 部 门、人 事 部 门、计 划编撰部门等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

公益慈善 组织与政府机构企业的形成、目标设计、工作机制等不同,与非政府机构的其他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信 息 资源 管 理 等方面 也 有 区 别,特 别 是 公 益 慈 善 发 展 的 使命 感、组织和项目管理能力、筹款技能、相关咨询服 务能力显得 尤 为 突 出,是 公 益 慈 善 组 织 产 生、发 展的生命线。为此,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强调培养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培养公益慈善组织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及公益慈善资源有 效配置能力等,通过系统的教育体系培养公益慈 善职业化、专业化人才,进而推动我国公益慈善 事业快速而规范地发展。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一 级学科下的 不 同 专 业 各 有 优 势,互 相 补 充 完 善, 但难以相互代替。

      

二、新时代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一)新时代本科专业的特点

十九 大 报 告 指 出,经 过 长 期 努 力,中 国 特 色 社会主义 进 入新 时 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 方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理 论、制 度、文化不 断 发 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此,高等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弘扬和创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尤其是本科教育要突出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即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 融 入 教 育 教 学 全 过 程、各 环 节,落 实 高校教育新使 命,创 新 思 想,帮 助 学 生 正 确 认 识 历史规律、准 确 把 握 基 本 国 情 和 科 学 的世界 观。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 面 发 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自觉承担 高 等 教 育 的 新 征 程、新 作 为,凸显 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新 时 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 盾。高 等 教 育 要 自觉 肩 负 起 新 时 代 高 等教育发展 的 历 史 使 命,探 索 本 科 教 育 新 征 程、 新作为的发展思路,改善本科教育能力不足的状况,探索以 能力 提 升 为 核 心 的 人 才 培 养 体 系,弥 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人才急缺的问题,探索公益 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二)构建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新时代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模型以能力提 升 为 核 心 的 新 时 代 本 科 专 业 人 才 培养体系是 指 高 校 在 新 时 代、新要 求 下,依 据 教 育理 论、教 育 思 想,按 照 专 业 定 位、专 业 培 养 目 标,设计相对稳定的德育体系、知识创新体系、能 力提升体系 等,其中 以 能 力 提 升 体 系 为 重 点,并 与之匹配的科学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完善 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本科人才教育总和,构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新 时 代 本 科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体 系 模 型,如 图 1 所示。

      

                                                                                                                                                                                                                                                                                                                                                                                                                                                                                                                                                                                                                                                                                                                                                                                                                                                                                                                                                                                                                                                                                                                                                                                                                                                                                                                                                                                                                                                                                                                                                                                               

      

以能 力 提 升 为 核 心 的 本 科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体 系是由专业 定 位、培 养 目 标、课程 体 系 和 质 量 保 障体系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渗透 各个体系 以 及 教 育 的 各个 方 面 和 全 过 程。其 中 德育体系是基础,知识 创 新 体 系 是 动 力,能 力 提 升体系是核心也是目的。为此,教学方式、方法、 手段和质量 保 障 体 系 都 要 围 绕能 力 提 升这个 核心展开。

新时代本科专业定位是以专业所在学校 的 办学定位为参照,结合社会需要、学校发展规划, 为专业发展确定方向、目标等进行一系列的战略构想和规划活 动。我 国 高 校 办 学定位分为研究 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类,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主要 分为研究 型 和 应 用 型。新 时 代 本 科 专 业 的 培 养目标,是依据国家新时代高等教育目标和各类学 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培 养 要 求,即 根 据 本 科 高 校研究型或者应用型办学定位,设计本科专业人 才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 展 的 具 体 培 养 要 求。以 能 力提升为核心的新时代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就是 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大学生掌握本科专业所需要的德育体系、知识创新体系、能力提升体系等,其中能力提升是重点,以及对应课程体系需要的 教学方式、科 学 灵 活 的 教 学 方 法、互 联 网+的 教学手段等,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本科人 才培养目 标。新时代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就 是高校在培 养 本 科 专业 的 全 过 程、各 环 节、全方位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质量评估机制以及与专 业人才培养特色相适应的教材体系,保障实现教育部强调 的 以 人 为 本、推 进四个回 归,切 实 提 高高校人才 培 养 的 目 标 达 成 度、社会 适 应 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本科专业教育全过程 各 方 面,在 基 本 理 念 和 方 法 上,要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逐步转化为大学生的情 感 认 同 和 行 为 习 惯。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 义 思 想 是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继 承 和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历史性飞跃,它关 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 培养人这个根 本 问 题。高校本科教育要同我 国 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 中 国 共 产 党 治 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三、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层次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极度 缺乏,从业人员比例仅为万分之一左右,且 专 业 性较低,而在美国每10人中就有1人就职于公益行业或直接从事与公益相关的工作。《中国社会 组织发展战略》指出,2020年我国公益行业预计 从业者850万至1,300万,这 与 需 求 人 数2,224万严重不匹配,公益行业人才缺口约1,375万。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与发展公益慈善 事 业的国家,公益慈善思想源远流长。1981年,中 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公益慈善事业逐步恢复并不断完善;1994年 中 华 慈 善 总 会 创 立 后,民 间 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新时代中国的慈善组织开始 探索资助一带一 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民生投 入,推动世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尤 其 是 近 几 年,我国公 益 慈 善 事 业发 展 迅 速,开 展 的 活 动 越 来越多样、领域越来越广泛、品质也越来越高。

      

(一)国家对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

2000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民 政 部 先 后 颁 布 《中国慈善 事业 发 展 指 导 纲 要(2006-2010年)》 和《中 国 慈 善 事 业 发 展 指 导 纲 要 (2011-2015 年)》,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方针、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做出系统的规范和指引。2012年底, 民政部启动《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提出 经过3年时间建立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体系,挖掘 和培养 公 益 慈 善专 业 人 才。2014 年 4 月,劝 募 员、会员管理员作为社会组织新职业纳入国家职 业分类大典社会公共服务人员类别。2014 年 11 月,国务院 下 发《关于 促 进 慈 善 事 业 健 康 发 展 的 指导意见》,将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高 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做出完 善慈善人才培 养 政 策的 安 排。2016 年9月1日 实施的《慈 善 法》第88条规 定,教 育 机 构 应 当 将 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鼓励高等学校培养 慈善专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2019年1月25日,民政 部 新 设 立 慈善事业促进会和社会工作司,标志着公益慈善 事业与时俱 进,做 实 做 强,促 进 专 业 化 社 会服务能力。

      

(二)国内外高校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公益慈善的发展虽然贯穿美国历史,但是相关学科建设仅经历数十年。自20世纪80年代中 期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需要更加完善的公益慈善知识库与更加专业的从业 人 员。20世 纪9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开始大力发展非盈利组织管理专业。1986年以前,美国已知的研究生项目 仅有20个。到2006年,已有240所大学提供此类专业,其中117所提供本科教育,161所提供研 究生教育,56所提供成人教育。[3]美国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大 学,英 国 牛 津 大 学、剑 桥 大 学 以及 欧 洲诸多国家高校已经开设公益慈善课程,其中美 国印第安那大学2012年成立礼来家族公益慈善学院,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公益慈善学 位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校重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将此专业嵌入到其他相关专业设置一个方向或者选修系列课程的形式。

1998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管理 (NGO)研究所成立,不断探索公益慈善事业管理 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在 公 共 管 理专业 下 设非营利组织管 理方向,形成 以 硕 士、博士、博士后高层次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5年4月,民政部和清华大学联合设立公益慈 善研究院 以 推 动 公 益 慈 善 领域研究。其 他高 校 将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 纳 入 到 公 共 管 理 硕 士 (MPA)教 育 核 心 课 程,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是中国首个公益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上海李连杰壹基金于2010年6月合作成立。该院以公益研究为基础,以公益教育、公益交流与倡导为平台,以公益咨询服务为业务引擎,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 作,培养专 业 公 益 人 才,促进公益行业建立新 型 知识生产方式,推动中国现代慈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采用2+ 2模式实现跨专业人才培养,2015年9月招收首届四年制本科生。 南京大学于2011年5月23日成立我国高校 首个慈 善 学 院——河 仁 社 会 慈 善 学院。该 院 在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与博士点(DSW)下增 设公益慈善研究方向,并在社会工作本科阶段增 设公益慈善专业课程,同时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进站从事公益慈善研究工作,以培 养 从 硕 士、博 士到博 士 后 的 全 系 列 公 益 慈 善 高 级 专 门 人 才。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于2014年成立公益慈善 管理学院,并于9月招收全国首个四年制本科专 业,即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嵌入公益慈善管理方向,培养懂专业、会管理、能够服务 NGO、NPO 及 各基金会公益本科专业人才。

2015年以来,深圳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 学院等采用辅修双学位模式,培养本科专业人 才。山东工商学院于2018年7月成立公益慈善 学院,并在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嵌入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方向,招 收四 年 制 本 科 生;在 公 共 管 理 一 级 学科硕士 点增设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岭南公益慈善学院分别在2017年、2018年开始招收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科人才。

可见,我国 高 校 从 2000 年开始重视公益慈 善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从2012年开始关注, 但只能嵌入到社会工作或者公共管理其他本科专业设置方向,或者通过辅修双学位形式培养本 科生,这严重影响社会急需人才培养的进度和质量。为此,急需四年一贯制的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三)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教育的研究

综述 从2010年以 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对公益 慈善事业管理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 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公 益 慈 善 事 业 管 理 本 科 专 业 教 育 存 在 问 题。《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指出,公益慈善组织急需管理人才,而目前公 益慈善人才培养和 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王 石 (2016)、卢磊(2017)提 出,公 益 组 织 各 层 次 特别 是管理层和项目运作层的本科人才不足,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公益慈善 发展 的 主 要 瓶 颈;[4]杨 志 伟(2016)认 为,当 前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着尴尬的发展处境,一方面 是公益慈善事业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却 没有跟上,导致人才真空现象出现。[5]

2.提倡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教育。王 石(2016)提出,通过系统的教育体系培养公益慈 善职业化、专 业化 人 才,进 而 推 动 我 国 公 益 慈 善 事业快速、规范 化 发 展;杨 志 伟(2016)在 明 确 本 科专业教育定位与理念、设计依据和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6]谢家琛(2016)提出公益慈善事 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 式具有公益人格的人才,并指出公益慈善管理专 业本科课程设置按照交叉学科特点,设置学科基础课程;[7]李健(2017)认 为,公益慈善人才学历 教育 需 要 通 过通 识 教 育辅 修 教 育专 业 教 育逐步建立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公益慈善教育新体系。[8] 3.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教育模式。杨志伟 (2016)认为,高 校 与 行 业 组 织、大 型 慈 善 机 构 协 同创新、跨 界 培 养 是现 实 选 择,与 公 益 慈 善 组 织 对目标人才的要求一致,学 生 质量好,是可推广的教学模式。赵敬丹等(2018)提出,必须要立足中国实际,创 造 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体系,且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我国学者认为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教育虽然存在问题,但 是 本 科 人 才 教 育 更 为 重 要,并 对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不过针对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还没有开展系统研究。

       

四、构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学科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较广,从横向上看主要有政府机构、市场主体、 公益慈善组织等;从纵向上涉及到管理类学科的内容主要有微观、中观、宏观层次。

1.从横向分析学科的研究对象。从横向看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研究对象,即管理主体 如下:政府 机 构,即各级政府针对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和服务职能是发挥公益慈善 事 业 在 保 障 和 改善困境群 众、弘 扬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宣 传 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 鼓励支持与强化监管并重,推动公益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工作紧密衔接,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 筹发展,努力形成社会捐赠积极踊跃、慈 善 行 为 诚信规范、慈 善 监 管 体 系 健 全 有 效、扶 持 政 策落 实完备的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市场 主体,即企业职能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结合自身优势为扶贫 济困、改善 民 生 等 提供 支 持;公益慈善组织是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既是发展公益慈 善事业的独立主体,又是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慈 善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桥梁纽带,在动员社会资源、提供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从纵向分析学科的研究对象。从纵向分析 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研究对象,即研究内容 如下:微观 层 面,主要针对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主 体在文化宣 传 推 广、公 益 慈 善 行 为 选 择、项 目 运 作和资源优化配置、专业服务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研究;中观层面,主要针对公益慈善法律、政策和体制研究,企 业 社 会 责 任 内 涵、表 现 形 式 等 研究,公益慈善组织有序产生和规范发展,人力、物 力、财力、信 息 资 源 等 新 时 代 创新管理,领导 力、 影响力提升等研究;宏 观 层 面,主 要 针 对 国 家 以 及国际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理论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模式 创新研究,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优势及治理特色等的研究。

      

(二)构建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定位。 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定位为研究型和应用 型。研究型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是以培养宏观层面为主,即国家及国际公益慈善事业以及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管理规律和 理论创新等,同时重视中观层面的理论创新和制机制培养,也 涉 及 极 少 部 分 微 观 层 面 的 培 养。 应用型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定位是以培养中观层面为主,即政府机构、市场主体、公益慈善组织在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中的职能,以及组织内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等新时代创新管 理等,同时涉及微观层次,如公益慈善项目宣传、 行为选择、资源优化配置等运作机制和社会效益评估等。

如图2所示,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定位各有侧重,优势各异且互补。研究型和 应用型定位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研究型定位主要为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而应用型定位主 要为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培养到一线岗位就业的 高水平应用型优秀人才,是解决公益慈善组织人才短缺的关键。

      

       

2.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型 新 时 代 公 益 慈 善 事 业 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具有扎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人文与科学修养,拥有较高的公益慈善发展的使命感和研究热情,养成志愿服务的行为习惯,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创新研究能力,熟悉国内外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为国际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理论发展和完善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提供顶层设计;具有突出的公益慈善组织、项目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筹款能力,为公益慈善供给和生产主体 提供咨询和服务等 技 术 和 能 力。能 胜 任 于 政 府 机构、企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高素质创新研究型的专业人才。

应用型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 业 培养目标如下: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拥有较高的公益慈善发展的使命感、志愿服务热情和行为习 惯,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体系和创新思维,掌握国内外公益慈善事业管理 的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为国际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提供创新思路;熟练掌握公益慈善组织、项目管理能力和筹款技能,为公益慈善供给和生产主体 提供咨询 服务和实务工作能力。能胜任于政府机构、企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3.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专业,所以应以管理学为基础,以公共管理为主干,与政治学、工商管理、社会 学、应 用 经 济 等学科交叉发展。第一,德育体系。相关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中外公益慈善文化经典导修、公益伦理、企业社会责任、财商教育等教育体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劳动习惯养成体系。适合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主 要培养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使命感,落实德美劳的教育要 求,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 设 者 和接班人。第二,知识创新体系。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大学文科数学、大学计算机、公益慈善管理研究方法、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学、公共管理 学、公共经济 学、政 治 学、行 政 管 理 学;工 商 管 理 学、投资学、会计学;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法学原理;公益慈善文化概论、公益慈善事 业管理、公益慈善史、非 营 利 组 织 导 论 等。研究型相比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在知识创新体系的范围和强度要大些,要求宽口径、厚基础、国际化,打好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知识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第 三,能 力 提 升 体 系。公 益 慈 善 组 织、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包括财富管理 学、公益慈善组织管理、公益慈善信息管理、公益慈善项目管理、社会救助与福利、行政公文写作等;筹款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有慈善基金管理、 公益慈善筹资原理与技巧、组织和沟通协调、公益慈善公关与传播、公益营销等;公益慈善供给和生产主体提供咨询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有公共政策分析、公益慈善组织战略管理、公益慈善政策法规、企业战略公益、社区管理、公益慈 善管理案例分析等;从事公益慈善实务工作能力 提升的相关课程有社会工作实务、志愿者服务管理、公益慈善 组 织 人 力 资 源 管 理、公 益 慈 善 组 织 财务管理、公 益慈善部门绩效管理、办公室软件 使用、体能培养等。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拥有的教育资源优势,选择部分或者全部公益慈善事业管理能力提升体系。

如图3所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和公益慈善 理 念、使 命 感 行 为 贯 穿 于 德 育 体 系、知识创新体 系、能力提 升 体 系,在打好德育基础上,进行相 关 知 识 创 新,最 终 实 现 以 公 益 慈 善 事 业管理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落实新时代公益慈善 事 业 管 理德智体美劳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要求,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此外,图中所描述的德智体美劳之间以 及对应的课 程 体 系,并 不 是 独 立 存 在 的,而 是 相 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割 的整体。第四,适合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的 教 学 方 式、方 法、手 段。该 专 业 人 才 的特点是知行合一、以 身 作 则、行 为 感 受 等,因 此,在教学 方 式 上,重 视 校内 课 堂 理 论 教 学 和 实 训教学,还要结合课外社会实践、专业大赛等,在学时安排上研究型人 才培养高校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占75%左右,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校内课堂占65%左右。要 扎 根 于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的 公 益 慈善管理土壤 中,融合国际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推动公益慈善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可以采用校内校外、课堂课外协同互助培育的教学 方式。 教学方法上要求灵活 多 变,更多地使用问题研讨、项目导入、启发辩论、案例分析比较等理论教 学方法,也可以使用虚拟仿真、行为学习、参与体验等实践 教 学 方 法。教学手段上使用混合式 教 学,[9]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

4.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本科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凸显人才培养特色的配套制度和措施,确保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有序、高效可持续发展。建立适合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人 才 培 养 质 量 评 估 机 制,凸显 能 力 提 升 评 估,明确该专业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课程评价应 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完善 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 机 制,综 合 应 用 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公益慈善项目设计、实施、评估等完成情况等。对于 公 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系列教材编写,要凸显相关知识转化成实践应用,由实践应用转化成能力提升的特点,使教材与人才培养特点相适应,保障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 名,李 勇,李长文.公益慈善学科建设基 本构想[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6(7):1-20.

[2]顾海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和发展理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思 想[J].思 想 理 论 教 育 导 刊,2018 (1):4-10.

[3]李燕南.公益慈善教育在美国[J].中国社会组 织,2016(3):55-58.

[4]卢磊.发展公益慈善专业:培养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J].中 国 社 会 组 织,2017 (1):50-51.

[5]杨志伟.公益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 展望[J].中国社会组织,2016(4):40-41.

[6]杨志伟.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6(1):14-29.  

[7]谢家琛.加快公益慈善管理的人才培养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民政,2016 (10):34-35.

[8]李 健.公益慈善人才学历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J].学会,2017(6):19-22.    

[9]杜世纯,傅泽田.混合式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6):123-128.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Personnelin Public Welfare and Charity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 with AbilityImprovement as the Core

       

YU XiurqinZHAO Shu-liangDU Shi-chu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005China)                              

      

Abstract: Accordingto the suggestion tha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new times and newsituation, the urgent need for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s in public welfareand charity management is put for war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y studying the concept of undergraduate specialtyof public welfare and charity managementa model of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the newera is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rainingsystem of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of public welfare and charity management issystematically explored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and operational scheme for the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ofpublic welfare charity management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newera; public welfare and charity management; training system of undergraduatepersonnel            

      

(责任编辑:王释云)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滨海中路191号综合楼11层


电话:0535-6904949  邮编:26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