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刊登我院党总支书记董艳撰写的题为《深耕公益慈善教育》的报道,介绍了我院公益慈善特色建设的过程和成果。
自2018年7月公益慈善学院挂牌成立以来,学院组建了国内公益慈善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名师团队,带领学生了解慈善领域的前沿知识。2019年底,搭建了引育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平台—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的“中国第三次分配高峰论坛”已在国内相关领域形成一定影响。在山东省政府“十四五规划”意见征求座谈会上,研究院的成果得到了高度认可;在中华慈善日主题研讨会上,“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发展”的主题报告激发了民政系统和慈善组织多方合作的意向。“慈善小镇”的乡村振兴、公益岛、慈善城的战略规划,山东省慈善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的编纂等校地合作项目陆续开展,公益慈善学院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校、社、政、企”的合作育人模式也丰富了慈善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近3年来,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9项,有40项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评选中获奖。学院推出国内首部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材《公益慈善项目管理及能力开发》,2020年9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4月,学院与烟台市奇山街道办事处合作成立“社区学院”,开始社区治理和社区慈善融合发展新探索。学院还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引入国际前沿的慈善项目的设计评估方法。
目前,公益慈善学院已招收四批慈善管理专业方向本科生共计120名,三批硕士研究生50名。今年,又获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人才培养单位,即将开始培养从事公益慈善与社会治理,地方政府与生态治理,公共危机与公共政策,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接下来,学校将在培养专业慈善人才的同时,开展面向慈善实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进一步传播公益理念和公益项目设计的实用技能,为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附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0/25/nw.D110000gmrb_20211025_5-08.htm
(作者:常亮 审核:董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