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陶健
职称:教授
职务:副院长
研究方向:生态资源管理与地球大数据应用。
教授课程:城市资源环境管理、城市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
E-mail:taoj_GIS@163.com
个人简介
陶健,男,1983年7月出生,山东济南人,博士、教授,中共党员。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2017年11月调入山东工商学院,2018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集成遥感、模型、地面观测和调查等多源地球大数据,开展区域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保护管理、生态资源价值认知与管理等方面研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决策支撑。
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科研骨干身份参与国家973计划2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全球变化对中国典型草地生态过程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2项(碳专项、地球大数据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4篇,被SCI杂志引用300余次(Web of Science),另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2篇。其中,3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分别被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杂志作为典型研究引用。
担任GlobalChange Biology、Land Degradation &Development、Science of the TotalEnvironment、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Plant Ecology、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等国际SCI刊物的审稿专家。担任山东省政府采购咨询专家,评审专业为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生态保护评价咨询。
教育经历
2010.9~2014.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7.9~2010.6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3.9~2007.6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9年1月至今,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2014年7月~2017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贵高原农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海拔敏感性研究,2016-2018,主持;
2、山东工商学院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耦合遥感与地面调查的城市绿地提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BS201735),2018-2021,主持;
3、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2022,参与;
4、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2018-2022,参与;
5、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全球变化对中国典型草地生态过程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2013-2017,参与;
6、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与潜力,2011-2015,参与;
7、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2010-2014,参与。
代表性研究论文
1、1/8(通讯), Elevation-dependenteffects of growing season length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Xizang Plateaugrassland.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0, 110: 105880.
2、1/11(通讯),Elevation-dependent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vegetation greenness in thehigh 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82–201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limatology, 2018, 38(4): 2029-2038.被NatureCommunications引用。
3、1/11. Elevation-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climate change and grassland vegetation variation across the Qinghai-XizangPlatea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5, 35(7): 1638-1647.被Nature Communications引用。
4、1/7. Elevation-dependent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Qinghai-Xizang Plateau grassland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oretical andApplied Climatology, 2014, 117(1): 61-71.被NatureClimate Change引用。
5、1/5. Analysis of forest fires in Northeast Chinafrom 2003 to 20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3, 34(22):8235-8251.
6、2/6.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rassland abovegroundbiomass on Xizang Plateau and its climatic controls.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2015, 8: 30-40.
7、3/8.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activities on alpine grassland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gricultural andForest Meteorology, 2014, 189-190: 11-18.
8、3/4. Intra-annual variability of satellite observedsurface albedo associated with typical land cover types in China. 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 35-44.
9、4/6. Effect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onprecipitation-use efficiency of grasslands in northern Tibet. Journal ofVegetation Science, 2017, 28: 281-290.
10、5/9,Spatial, temporal, and spectral variations in albedo due to vegetation changesin China’s grasslands.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19,152: 1-12.
11、5/8. Below-ground competition drives theself-thinning process of Stipa purpurea populations in northern Tibet. Journalof Vegetation Science, 2014, 26: 166-174.
12、5/9. Spatial, temporal, and spectral variations inalbedo due to vegetation changes in China’s grasslands. ISPRS Journal of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19, 152: 1-12.
13、1/3,生态资源价值认知及其核算体系构建——以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中的应用为例.行政论坛, 2019,26: 80-86.
14、8/8(通讯),攀西典型烟田水碳通量变化的时间敏感性分析.烟草科技, 2018, 51(03): 15-23.
15、8/8(通讯),基于通量观测数据的MODIS生产力模型在攀西典型烟田的适用性验证.中国烟草学报, 2018, 24(04): 48-54.
16、7/7(通讯), MODIS蒸散模型在攀西烟区的适用性验证.中国烟草学报, 2017, 23(06): 53-60.
17、8/8(通讯),基于通量观测的攀西烟区烟田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研究.中国烟草学报, 2017, 23(03): 63-71.
18、1/9,西南不同农业区气温和降水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04): 379-389.
19、1/4,遥感在烟草种植监测及管理中的应用展望.中国烟草学报, 2015, 21(02): 111-116.
20、1/4,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耕地物候动态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2): 4583-4592.
奖项与荣誉
2019年12月,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8年12月,中国烟草学会2018年优秀论文一等奖通讯作者;
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保罗生物科技优秀学生奖;
2014年7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4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
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
2012年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