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批准号:11CRK017
项目名称: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及供给政策研究
最终成果形式和名称:研究报告《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及供给政策研究》
项目负责人:廖少宏
项目负责人工作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课题组主要成员:宋春玲、傅志明、岳宗福、彭诵、朱亚男、李玉柱、张举国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人口老化与高龄化促使失能老人数量迅速增长。家庭规模小型化与子女数量减少使得家庭照护可获得性逐步下降,这会引发对长期照护服务的大量需求,致使人力资源的需求会急剧增加。虽然现代照护服务效率持续提高,但未来不断减少的劳动年龄人口及较弱的行业吸引力会导致长期照护人力资源的短缺,如何提供充足人力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长期照护需求,促进老年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无疑向现有长期照护人力资源政策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主要内容及观点
本课题紧紧围绕宏观层面长期照护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给政策开展研究。首先运用人口预测的方法,通过分析相关人口数据及影响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各种因素,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模型,并对不同类别长期照护需求进行预测。其次,在长期照护需求预测结果基础上,依据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发展目标,明确不同长期照护方式的人员配置标准与要求,预测不同类别人力资源需求数量。再次,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深入重点研究影响青年人的职业选择意愿和家庭照料者的需求和期望,并构建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供给存量与流量模型,预测未来人力资源供给。最后,通过分析当前及未来长期照护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存在的差距,深入探究目前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总结和借鉴工业化国家人力资源供给战略及经验教训,从增加人力资源供给数量、现有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减少长期照护需求三个角度,提出我国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供给政策建议。
课题研究结果发现:
1、利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研究》2002-2011年的数据,在2002~2011年的近10年间,我国老年人总体失能流行率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各个年龄段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分城乡性别来看,不同年龄段失能流行率的变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2、以经过处理后的2011年的分城乡性别年龄段的失能流行率为基准进行失能老年人口数量的静态预测,可以发现,到2015年,我国老年失能人口总量将达到1060.8万人,2020年达到1303.3万人,到2030年达到1970.6万人;2050年达到3664.9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6%,比2015年提高了3.11%。从2015年至2050年的35年间年均增长3.61%,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分不同失能程度来看,轻度失能老年人数比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2010年4.42%增长到2050年的6.39%;重度失能与极重度失能的比例略微下降后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到2050年两者合计达到4.19%。
3、我国长期照料人力资源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按照中方案估计,2015年长期照护老年护理员需求将达到33.9万人,2030年将达到148.7万人,2050年将达到497.5万人,从2015年到2050年35年间平均每年需增加13.2万人。如果高方案估计,老年护理员的需求在2020年为65.9万人,2030年为166.9万人,到2050年需求量达到572.9万人,这20年间平均每年需要增加20.3万人,而在2015~2030年间,每年仅需要增加8.7万人,充分说明了老年护理员需求加速增长的态势。即使按照低方案,到2050年,老年护理员的需求量仍将达到317.9万人,是2015年的11.45倍,35年间平均每年需增加8.3万人。
注册护士的需求量也增长迅速,根据高方案预测结果,到2020年需求量为32.5万人,到2030年为86.7万人,这十年间平均每年增长约5.4万人;到2050年需求量则达到307.6万人,从2030-2050年的2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1.0万人。即使按照中方案,到2030年护士需求量达到60.8万人,2050年达到206.6万人,这20年间每年需求量增长约7.3万人。
除正式照料人力资源需求增长外,非正式照料人力资源的需求也随着失能老人的数量的增加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30年需要量将达到465.2万人,2050年为664.1万人。因社会化照料提供的数量在增长,虽然家庭照料人力资源需求同时增长,但其速度相对变缓,能充分体现我国未来长期照护体系的进展状况。
(5)按照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中方案结果,未来的长期照护人力资源的缺口会持续扩大,2015-2030年间缺口率会持续超过50%,到2040年后会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接近40%。可以预计,未来35年我国长期照护人力资源将会持续短缺。2015-2020年每年新增2.86万人,缺口为9.48万人;2020-2025年每年新增4.68万人,缺口为15.2万人;2025-2030年每年新增7.66万人,缺口为22.2万人。每年新增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护理员与注册护士的需要。
(6)老年护理职业本身的特征限制青年人选择的意愿。职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收入水平低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青年人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能够有效提升老年护理职业的选择意愿;青年人较高的教育水平会降低选择的意愿,但农村的青年人选择意愿会更为强烈,非护理专业青年人与护理专业相比,选择意愿更强烈。家庭照料者在照料失能老人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对自身工作造成影响,还需要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社会支持政策。
面对未来我国长期照护人力资源的巨大缺口,借鉴工业化国家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供给的相关政策经验,本课题提出了加强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供给三个方面的政策:
(1)增加人力资源供给。做好长期照护人力资源规划,加强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极力宣传老年护理职业的发展前景,提升社会地位,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吸引非经济活动人口参与老年长期照护工作,形成有利于老年护理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打造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志愿或兼职护理队伍,科学制订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吸引外来人员。
(2)现有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进一步完善长期照护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市场机制,加强现有护理人员权益保护,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水平,降低离职率,进一步完善护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业生涯,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采取支持家庭和其他非正式照料安排,做好养老服务递送组织之间的协同。
(3)减少长期照护人力资源需求。进一步完善不同人员的责任分工,进行优化配置,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开展健康老龄化相关政策,减少长期照护服务需求。
三、成果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项研究采用广义有序Probit模型自动匹配方法,利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研究》2002-2011年的数据,以6项ADL中功能限制项数作为失能程度的测量,对我国的老年失能流行率进行了估计和测算,其结果高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测算的生活不能自理率,但是也低于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提及的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率达到19.6%的水平。以功能限制作为未来长期照护需要的基点可以解决在研究长期照护相关问题时标准不统一的难题,为未来学术领域内统一进行科学的研究奠定基础,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同时,分年龄失能发生率和总和失能流行率的估计可以合理估计和预测未来老年失能人口数量,为后续有关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政策出台提供数据基础,避免出现过分夸大老年失能人口的数量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浪费现象,也可避免因估计不足而带来的资源供给风险。
课题研究还提出了长期照护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及各关键环节点。基本模型的建立对于如何科学合理预测未来长期照护人力资源需求提出了框架性的建议,对于未来分省或分地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参照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脉络,科学合理假定未来我国不同老年服务利用方式的水平及人员配备标准,预测未来我国长期照护人力资源需求,这对于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相关政策的出台具有十分重要借鉴意义。课题组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提出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供给相关政策措施,为我国出台政策措施增强护理职业吸引力,引导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