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
在“十二五”期间,公共管理学科重点建设“社会保障”与“教育经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经过学校两轮学科建设,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鲜明研究特色,突出发展优势,公共管理学科现已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整体教学科研实力和水平在山东省处于领先地位,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奠定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
1.学术队伍得到强化。逐渐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的有凝聚力的学术队伍。目前学科共有成员39人,其中,教授5人,所占比例为12.8%,副教授15人,占38.5%,博士16人,占41%,学科成员年龄35岁以下6人,占15.4%,35-45岁之间21人,占53.8%,45岁以上11人,占28.2%,平均年龄42岁,在读博士6人。
2、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学科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132篇,核心期刊64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教材5部;获省部级奖共2项;承担科研项目共45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4项,国务院各部委项目10项;目前在研省部级项目14项。
3、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在校学生由379人增加到906人,并为社会输送了1600余名学生毕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全校乃至全省都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就业先进单位称号。2014年自主设置劳动关系专业硕士点顺利通过。
4、积极发展科研平台,营造良好和宽松的科研环境。设立公共管理学科实验室,实验室从无到有,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投入700多万元,包含4大核心实验区和1个数据中心、16个功能模块,还建有20个校外实习基地;购置科研软件,打造科学研究的实验平台。
5、加强学术研讨和交流。学科鼓励和资助团队成员根据当前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积极参加相关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举办全国集体谈判模拟大赛、中国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论坛等全国性学术活动,40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5名国内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内部学术研讨对强化学科研究重点、增强学科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二、本学科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贡献及效益
1、与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合作,系统总结了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发展成就及面临的挑战,编撰出版《中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发展报告(1978-2013)》,填补国内空白,在业内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2、学科成员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营利组织与多元住房供应体系构建研究》,深入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参与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中的作用及发挥的机制,政策与操作层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与工会部门合作,针对山东省内劳动关系相对和谐的事实以及出现的部分劳资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提出了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工会参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与措施,从企业层面提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与具体管理措施,对区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