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logo.png

人才项目

首页 > 人事人才 > 人才项目 > 正文

山东工商学院举办中国-东盟公益慈善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
2023-09-11 17:44 作者:赵书亮 审核:董艳 编辑:朱文双 

9月1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中国-东盟公益慈善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在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办。本次论坛以“构建共同体,助推公益慈善与人才培养”为主题,由山东工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泰国格乐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执行秘书长刘宝利、泰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秘书长达努·旦特缇、山东工商学院党委书记白光昭、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战勇、泰国格乐大学校长杨金泉、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石薪、陈金盛(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等出席并致辞。王振耀、波佩玛•西布兰等专家做主旨报告。研讨会由山东工商学院副院长刘冰、王艳明主持。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执行秘书长刘宝利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执行秘书长刘宝利致辞指出,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公益慈善组织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面临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不精等问题,亟需从教育体制、组织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亟需培养一批兼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慈善人才。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与协作,并持续深化研究和探索,以适应社会变革与公益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

△泰国高等教育科研与科技创新部秘书长达努·旦特缇

泰国高等教育科研与科技创新部秘书长达努•旦特缇指出,中泰两国关系非常友好,两国领导人间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教育等人文领域与东盟各国开展交流合作,泰国也是如此。在泰国,越来越多泰国人开始学习中文,有了语言的基础,慈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迅猛发展,希望各高校师生前往泰国切身感受泰国文化,与泰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家共同努力,为公益慈善事业与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山东工商学院党委书记白光昭

山东工商学院党委书记白光昭指出,本次会议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国—东盟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搭建中国—东盟公益慈善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构建中国--东盟公益慈善教育共同体。山东工商学院从2018年开始凝练了财富管理的学科特色,成立了公益慈善学院,2019年成立了“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立志为国家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培养输送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国第三次分配的制度设计提供智力支持。经过五年的探索,公益慈善学院在公益慈善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学校“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在第三次分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学校急切期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业界朋友,分享多年来的培养经验和优秀做法,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方面,进一步完善公益慈善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希望成立一个教育的共同体,推动中国与东盟公益慈善教育实践,助推公益慈善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开启一段跨越山水的双向奔赴,参会的中外高校、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彼此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了解、开展更务实的教育合作、铺设更畅通的合作桥梁,拓展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在今后不断变化的时代大潮面前,共同发展慈善教育事业。

△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战勇

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战勇指出,慈善学作为一门晨曦学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朝气。当前,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虽处初探阶段,但时代洪流对慈善事业的呼唤,已经决定慈善学必将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此次“2023中国——东盟公益慈善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是在“中国-东盟教育周”的重要契机下举办的,公益慈善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实务精英共聚一堂,深入研讨,积极推动中国-东盟人才培养工作,学习和借鉴东盟国家高校和其他兄弟院校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同东盟各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互鉴。

△泰国格乐大学校长杨金泉

泰国格乐大学校长杨金泉在致辞中指出,公益慈善项目内涵丰富,需要汇聚多方慈善资源、对接服务平台、期间更包含了慈善文化交流传播等方方面的内容,今天,通过这一论坛,大家将立足全球视野,加强慈善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创慈善生态平台,交流分享慈善扶贫议题的智慧经验与案例模式,研讨慈善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救助的有效机制等社会关切的焦点问题,分享智慧经验。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是中泰人民共同的使命,格乐大学也将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慈善人才,培养他们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共创中泰两国繁荣的未来。

△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石昕

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石昕致辞指出,公益事业和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相互贡献。公益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实践经验和社会需求,更能激发科学家们更具针对性研究方向的思考。因此,公益事业和科学研究之间应该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公益事业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资源整合和项目管理的作用,高校科研机构则应积极响应社会需求,提供科技支持。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

△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金盛

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金盛通过在线视频向本次研讨会成功举办表示了祝贺。陈参赞指出,近年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各领域合作持续。本次由本次由山东工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泰国格乐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公益慈善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搭建了沟通的平台,汇聚中外各社会力量,持续创新激发慈善新动能,促进慈善扶贫资源的有效对接,发挥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积极作用。

中国-东盟公益慈善教育共同体正式发布。山东工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泰国格乐大学、马来西亚双威大学、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心未来公益基金会、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公益时报》社等40余家高校、公益组织、媒体等单位加入共同体,并签署了合作协议,未来将共同推动公益慈善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价值倡导,为促进中国-东盟地区公益慈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作出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

在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东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展望》的演讲,王振耀指出,未来的中国-东盟公益慈善教育,可以建立跨国的教学基地和研修基地,建立跨国的教学网络,开展跨国性的研修活动,征选典范型研修基地,开发特别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学位。山东工商学院探索建立的公益慈善学院堪称是一个典范案例。通过设置慈善本科学位,开拓国内与国际合作的多边项目,依托学校财富管理特色和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公益慈善+商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典范是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的公益慈善教育专业,其特色是教、学、用多层次国际化培养,依托泰国正大集团国际化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育,通过与国际著名企业精英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国外名校博士授课、跨国企业专家高管面授、选派学生至国外高校交流、设立跨国企业实践基地、为跨国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等方式全面实现“教、学、用”多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今后,中国-东盟公益慈善教育领域的院校单位可以开展慈善家与慈善组织的多种形式交流,建立多样化的交流方式:互访、论坛、年会等,开发多层面的慈善合作与交流:校际交流、专题交流、典范性案例的开发、慈善家的研修班、慈善组织的研修班等,争取数年内初见成效,让善经济成为社会主流。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校长波佩玛·西布兰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校长波佩玛•西布兰在主题发言中介绍,双威大学的发展与慈善事业密不可分。双威最早的建筑之一是双威学院,学院于2011年更名为双威大学,双威教育集团全体员工均为公益人士Tan Sri Jeffrey Cheah所资助,并加入非营利组织JC公益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将其其收入的25%用于奖学金,双威大学在公益慈善事业的引领下,建设有良知的校园,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奉献知识成果、服务社会。

△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超

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超发表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共创时代与新兴公益》。王超教授指出,当前ChaptGBT等新兴事物和乌卡时代之类的新话语不断涌现,基于共创的新公益形式正在兴起,这些新兴公益正以跨界共同体的松散型组织系统悄然生长,并可能成为未来公益的一种趋势。对于公益领域而言,新的制度安排和新的语境持续涌现和生成,诸如第三次分配、慈善法修订等等。新兴公益形式对于中国-东盟地区的公益慈善教育行业来说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通过共创与新公益的迭代,在公益慈善领域呈现崭新的社会变革动态。

△迎志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谭卓杰

迎志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谭卓杰发表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香港非政府机构人才发展的挑战及对策》。谭卓杰先生热心公益事业,曾就职于香港小童群益会,后转职商界,为香港社会福务联会、香港小童群益会、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基督教香港信义会、扶康会、香港心理卫生会等社福机构提供培训。谭先生在本次研讨会发言中结合香港地区社会形势与青年发展的现状,介绍了人才公益服务的详情,例如香港小童群益会的夜猫在线咨询项目,为6至24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公益咨询服务,为香港地区青少年成长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校长李成根

请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校长李成根发表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韩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本质,使命及愿景-以韩国诚信女子大学为例》。李成根校长介绍了韩国大学的社会角色需求,指出韩国大学的预算来自社会的份额占大学总预算的25%,韩国的LINC+教育部、校园城首尔都会、K-Startup: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部以及认证机构(KUAI)为韩国大学的公益慈善相关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就业和创业、社会服务、社区合作等等。李成根校长还详细介绍了韩国诚信大学的公益慈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ESG委员会控制中心所提供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报告、社区服务以及行业协作;江埠多元文化家庭社区服务等POSCO和ESG类活动;首尔都会区的韩国语言学校、关爱朝鲜族儿童、多元文化家庭、文化节等。

△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

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红十字会多年来与东盟各国红会坚持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急救培训、献血宣传、生计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人道教育是为红十字运动和人道公益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人道教育与慈善教育有许多是共通共享的,彼此不是分隔和对立的。高质量公益慈善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支撑,希望公益慈善教育中积极加入人道教育的内容,推动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人道与慈善教育实现融合互补、共通共享,为培养更多复合型的人道公益人才,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韩国明知大学副校长尹鐘彬

韩国明知大学副校长尹鐘彬发表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慈善事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分享韩国的经验》。尹校长详细阐述了韩国大学的社会责任及其对社会服务的承诺、21世纪大学的共同责任以及大学通过其社会责任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介绍了明知大学的社会服务教育和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情况,并分享介绍了明知大学的世界美食节和跳蚤市场、2023年度夏季志愿者计划(越南)、面向当地社区的数字扫盲营、新生参与为当地社区制作泡菜、在线土特产品交易会、视障学生徒步旅行等社会责任实践活动。

△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娄胜华

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娄胜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澳门的慈善教育:概况与特征》。娄教授详细介绍了澳门地区公益慈善教育的情况:澳门具有悠久的慈善传统与慈善实践,但是,专业性慈善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教育需求强劲供给乏力;教育主体由高校与政府、社团共同承担;教育内容实践性强,理论性偏弱;教育形式以社会教育为主,专业及通识教育未普及。因此,澳门慈善教育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层次与内容方面缺乏系统性,以及融合性强,未形成教育层次等问题。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予以优化与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作了题为《区域慈善的价值与中国慈善公益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徐院长指出,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区域慈善对于社会发展与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当今区域慈善呈现如下新趋势:慈善机构专业化,组织、个体需要多元协同等等。区域慈善是整个慈善系统的重要部分,形成点、面、群的慈善生态链,扮演着引领性与倡导性角色。

浙江大学苗青教授主旨演讲标题为《公益慈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的社会应急救援》。2023年土耳其发生了惨烈的地震灾害,中国的救援力量获得了当地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应急管理工作的通过慈善募捐、志愿互助,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再分配,在节省应急管理刚性财政投入的同时,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苗青教授从制度建设、后勤保障、专业赋能等方面细致地剖析了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应急管理志愿服务情况,提出了三点建议:一,加强政府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规范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二,加强社会组织在应急救援力量普及化发展中的辅助作用;三,加强市场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台湾大学刘康慧教授主旨演讲的标题为《高等教育的慈善人才培育》。刘教授指出,慈善事业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多元化领域,涉及到慈善部门的法规制定、经济体的限制性税收制度以及与政府的新伙伴关系。通过展望台湾和其它地区的慈善教育事业,刘教授认为应当继续发展大学内的慈善教育项目;与当地和国际基金会/非营利组织建立行业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创新教学和体验式学习;专业从事市场营销、筹款、沟通、财务、人力资源和志愿者管理、法律问题、战略规划;强化互联网技术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与行业行动中的应用,诸如数字化/技术技能:数据库管理;AI;社交媒体等等。

俄罗斯下瓦尔托夫斯克国立大学副校长Gennady Malgin演讲的主题是《下瓦尔托夫斯克国立大学学生社会公益项目和倡议》。据Gennady Malgin校长介绍,俄罗斯下瓦尔托夫斯克国立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掌握与有特殊需求的人一起做志愿者的技能、会话、在国际和区域活动中的志愿服务经验、志愿服务作为跨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志愿服务和动机以及志愿者项目的推广。以“爱国者俱乐部”为例,该社团长期为中小学生举办历史探索和活动,慰问卫国战争老兵,参加挖掘活动、历史考察、爱国活动等。此外,该校学生在中文学习方面也较为重视,与山东工商学院合作开展短学期中文语言学习课程项目和在线“汉语桥”学习项目。

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浩明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发挥高校专业人才优势拓展社会组织就业功能》。据调研,近17年中社会组织总数呈直线增长发展,到2022年超过了九十万家。但是,当前我国公益慈善组织人才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组织规模弱小,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基金会人才不足,人才待遇低下,等等。黄浩明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对策:提升高校参与人才培养意识,采取多元途径零活办学机制,依法支持慈善专业人才培养,调动优秀师资增加资金预算,增加应用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坚持开放政策,开展国际合作。

上海卓越公益事业评估中心理事长徐本亮所作的演讲题目是《培养卓有成效的公益人才的若干思考》。徐本亮理事长认为,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社会组织(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培养人才,突出“卓有成效”、“实务型”、“创业型”,要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突出社会组织的使命和公信力、社会组织的治理、项目管理、筹资、创新、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公益传播、公益创业、公益信息化、慈善信托、慈善管理经典著作选读等核心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国际交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支持有条件的教师创办支持型社会组织,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的有关慈善公益活动,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现,激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此外,还应开发高质量的专业教材,坚持开门办学、加强“校、政、社”合作,强化“实践环节”,并贯彻学历教育全过程,创新毕业论文的形式和内容,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为培养卓有成效的公益人才,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临沂市慈善总会会长徐福田所作的演讲题目是《凝聚公益力量,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徐会长首先介绍了临沂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概况,继而详细介绍了临沂市慈善工作的情况。结合临沂市慈善总会多年持续进行的助老、助残、助学等实际工作,徐会长认为,党政重视是做好慈善工作的关键,机制完善是做好慈善工作的前提,筹募捐赠是做好慈善工作的基础,项目救助是抓好慈善工作的核心,全心服务是推动慈善工作的精髓,人才培养是做好慈善工作的保障。

(下半阶段,徐越倩主持)

上海海洋大学张祖平教授演讲的主题是《构建中国—东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张祖平教授指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是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的主体之一,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社会对他们的需求。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全国建立若干家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有一批研究中心和师资专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训课程体系,拥有了一批品牌项目和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但还要加强对骨干志愿者的领导力培训。针对构建中国—东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这一议题,张祖平教授认为,要把志愿服务培训计划纳入政府间合作协议。每年选派一批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双向交流培训,建议由中国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中国-东盟公益慈善教育共同体承接具体业务。争取把志愿服务教育和实务合作纳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借助中国—东盟中心的力量,开展交流和培训活动。希望中国—东盟公益慈善研讨会形成固定机制,把公益慈善教育共同体做深做实,推动中国—东盟志愿服务领域和人才培养的常态化。

吉林大学丁建彪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慈善组织功能转型研究》。丁教授指出,当下共同富裕成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战略和原则。通过对慈善组织在乡村空间的存在和运作逻辑的细致剖析,丁教授阐述了乡村慈善组织的功能转型:核心围绕着促进发展、保障安全、维护和谐、缩小差距来展开,从而在间接的意义上赋能共同富裕。因为共同富裕,既包含物质的、也涉及精神的、更涉及人的全面发展。慈善组织需要发挥信息的传递者,需要承载权益的维护者,成为救助和帮扶的组织者并需要合作的推动者。作为“第三次分配”有效机制的慈善组织,不仅对社会公平与公众福祉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共同富裕这一战略和原则的统摄下必须、也必然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和空间。

赵新峰教授作了题为《第三次分配: 动力机制、协同效应、制度建构》的主旨演讲。赵新峰教授对第三次分配转移层级与内部动力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诠释了第三次分配对初次分配的中介效应和对再分配的互补和替代效应,最后提出了以第三次分配为主导的三次分配协同制度建构,主要内容包括: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的内在衔接协同;发挥好传统路径下第三次分配对再分配的互补效应;探索第三次分配对第二次分配替代效应的增量型慈善模式;以第三次分配多层级慈善转移为基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中国特色慈善文化;重视第三次分配政策激励与利益驱动机制,实现多层级慈善转移的协同良治模式。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Oleg Zolotokrylin(金翼)作为主旨演讲环节最后一位嘉宾,用熟练的中文为全体参会者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发言,他所作的发言标题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国际志愿服务经验》。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是俄罗斯最好的财经教学与研究中心之一,该校志愿服务中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时作为圣彼得堡唯一的志愿服务中心,其任务就是吸引2014年在索契要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奥运会和第十一届残奥会志愿者。后来发展成为俄罗斯西北区域志愿服务中心,拥有自己的人员、认证的面试官和培训师,进行研究工作,开发科学和实用的材料,并能够为国际活动挑选并培训志愿者,以及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该中心志愿者参加的一些重大国际活动包括:欧洲足球锦标赛、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因斯布鲁克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伦敦奥运会、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欧盟国家青年政策部长会议、喀山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圣彼得堡奥运会和残奥会火炬接力、欧亚妇女论坛、俄罗斯国际足联世界杯初选、卡塔尔国际足联世界杯等等。

论坛期间举行了圆桌会议,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冯志刚担任主持人,山东工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院长于秀琴、泰国格乐大学校长杨金泉、越南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教授Phan Thi Thu Hien,新加坡管理学院副院长魏国基、法国昂热高等商学院上海校区校长湖勇、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副院长徐越倩、清华大学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蓝煜昕、深圳市地铁义工联合会陈纪森、烟台市希望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孙传彬围绕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指导,山东工商学院主办,贵州财经大学,泰国格乐大学联合主办,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统计学院和《公益时报》社承办,深圳大学大湾区-东盟研究中心协办。

来自国内外40余所高校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的行业专家出席研讨会。

    

关闭窗口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滨海中路191号综合楼11层


电话:0535-6904949  邮编:264005